English
一站式信息服务大厅
电脑版
访问旧版
首页
校园快讯
基层动态
媒体杨职
通知公告
在线视频
杨职名师
校友风采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校园风采
校园导游
管理机构
教学单位
招生就业
科教研究
科技与教育研究处
学报编辑部
职教研究所
国际交流
人才招聘
学术资源
信息服务
图书馆
学报编辑部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杨职
>>
正文
【陕西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中国饭碗”需要这样的“金种子”
时间:2021-02-04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点击数:
本报评论员
一粒种子很轻,轻到放在手掌上,都很难感受到它的分量;一粒种子很重,重到牵系着人们的温饱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为了种子,赵瑜把自己“下放”到被戏称为学校“西伯利亚”的偏僻农场,在那里一待就是50多年,耗尽了青春,耗尽了心血。即使到了今天,即使“功成名就”,已经86岁的他依然坚守着他的田地,无怨无悔地付出,兢兢业业地探索。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确定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还是首次。
正因为有了无数像赵瑜这样的育种专家呕心沥血,才有了中国大地上的麦浪翻滚、稻谷飘香。正因为有了他们,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收获希望。他们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金种子”,让中国人民端牢了饭碗,不再为温饱发愁。
赵瑜最敬佩的老师是蔡旭先生,最铭记的一句话是蔡旭先生叮嘱的——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一员,他牢记恩师嘱托,扎根土地,心系农民,用自己的一生去培育群众丰收的希望,致力于让人们端牢“中国饭碗”。
扎根土地,心系农民,注定了赵瑜一生的“逆行”。当许多人追求城市的繁华与热闹时,赵瑜不断地“下放”自己,从北京到陕西,从省会到县城,从县城到农场。每一次自我“下放”,他都离土地和农民更近一步,离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更近一步。在对农民群众的真情与挚爱中,他一生专注一件事——育种。这一选择,注定了他的孤独与艰辛,也注定了他的成功。
扎根土地,心系农民,成就了赵瑜一生的“辉煌”。每一个良种的育成,每一株小麦的茁壮,每一片农田的增收,都记录着他前行的脚步,汗水的挥洒,智慧的迸发。只要耕耘,必有收获。赵瑜几十年的付出,让他的人生一次次闪耀出光芒。对于他来说,人生的成功不是一个个荣誉、一张张证书、一座座奖杯,而是一个个沉甸甸的麦穗、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一张张群众丰收后的笑脸。他的“辉煌”,写在土地上,写在农民群众的脸上。
环境再艰苦,赵瑜不觉其苦。因为扎根土地,沉醉于麦子拔节生长的声音,他忘记了杲杲烈日凛凛寒风。
工作再劳累,赵瑜不觉其累。因为心系农民,牵挂着粮食生产、群众冷暖,他只知道目视前方勇毅前行。
赵瑜一生执着于育种,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粒种子,扎根土地,不懈生长,染绿了黄淮大地,灿烂了收获季节。
让我们向赵瑜致敬,为了他执着的坚守、宽广的胸怀。
让我们向无数为了培育良种扎根土地、心系农民的农业专家和科学家致敬,为了他们对祖国的赤诚、对人民的热爱,“中国饭碗”需要这样的“金种子”。
上一条:
【央广网】优秀共产党员、小麦育种专家赵瑜:一粒种子的执着
下一条:
【陕西日报头版头条】一粒种子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