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晓盈 陆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行各业发展都受到不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更加复杂严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还搭建“空中+线下”多种类就业招聘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2020届毕业生大部分已经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更充分、高质量就业的背后,不仅得益于杨凌职院疫情之下强有力的就业措施,更是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效体现。合院21年来,学院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不断提高,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学生毕业后能就业、就好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集团化办学:共享多方优质资源
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于2010年由陕西省19所涉农职业院校和55家企业共同组建,是陕西省第一个农业领域职教集团。该职教集团由杨凌职院牵头成立,旨在进一步整合陕西省内涉农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教育、师资、科研成果、实验实训、产业发展等资源,打造服务“三农”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为增强职教集团服务职业教育的总体实力,集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健全集团运行体制,完善集团成员信息库,拓展集团成员合作交流功能,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混合式教学,并全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职教集团现有理事成员162个,其中企业116个、高中职院校41个、行业协会4个,而且60个企业在职教集团内职业院校设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开办订单班78个,充分发挥了政、校、企、行各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集团化办学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职教集团理事成员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职教集团内多所中高职院校生源爆满,吸引了不少超计划的学生填报第一志愿。作为理事长单位的杨凌职业学院,不仅与省内一些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育人,还与多所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国际教育合作,学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特别是2017年6月,职教集团在举行年会期间,发起建立西北农林水高职教育发展峰会,使西北五省24所农林水高职院校“抱团发展”,实现了职教集团自身建设“量”和“质”的同步提升。
引企入校: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2007年至今,杨凌职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已有14个年头,借助这个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的多功能开放平台,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既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又能力强、素质高、有潜力的新型人才。
目前,杨凌职院已经与省内外142个县(区)、130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不仅为学院毕业生顶岗实习、提前熟悉生产过程和工作流程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毕业生尽早了解企业,和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考查学生,知彼知己、相互选择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这一创新平台的支撑下,该院连续多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居97%以上。
在深入推进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过程中,杨凌职院还积极实施引企入校,先后与长期合作的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测绘集团、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了陕建建筑学院、中水水电学院、用友新道师资研修陕西分院、中兴通信学院、南方测绘学院、现代畜牧产业学院,开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企业学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实施专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互派教师和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由于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引企入校的实施,杨凌职院培养出的学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不少行业知名企业前来“抢人”。有时离毕业季还有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就已经进入企业工作。
引企入教: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为使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杨凌职院主要领导每年都要选取一些合作企业进行回访,带领分院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对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深度融合、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深度融合、企业人员与专职教师“双职、双责”深度融合。
此外,杨凌职院还聘请新希望集团、江西双胞胎集团等知名企业的10名经理担任动物工程分院企业班主任。以“企业班主任”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青年学子快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的创新之举。
企业班主任在聘期内每半个月到校一次,与校内班主任一起召开学习班会或举办文化活动。寒暑假期间,企业班主任还将为班内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并在学生毕业后,优先为班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校企合作结硕果,产教融合促共赢。面对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杨凌职院将持续强化集团办学、引企入校、引企入教三大平台,加快推进与企业、行业的融合发展,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