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关中平原热浪翻涌。咸阳市杨陵区白龙村青皮她园火龙果基地的大棚遮挡着烈日灼烧,一排排火龙果茂盛生长,花苞初绽。
近年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牛永浩团队联合企业培育出两个适合北方设施种植的火龙果新品种,制定5项地方种植标准,更培育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热带水果不止于新奇尝鲜,更成为致富产业。”牛永浩说。
寒夜中孕育火种
“全完了!”种植户蹲在冻蔫的火龙果苗前,“投的十万块,就剩下这些。”
2022年深冬的一天,接到求助电话后,牛永浩带着学生来到永寿县店头镇火龙果种植基地,此时寒潮天气已持续一周。
“南方水果在北方能种活吗?”种植户的叹息深深触动了牛永浩。彼时,我国北方市场80%的火龙果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价格高昂却口感寡淡。本地种植户多为自行引种,产量不稳定。
缺好种、缺技术、缺品质,是横亘在“南果北种”面前的难关。
企业拥有种植基地,但缺乏专业技术支撑。高校掌握技术,却受限于种植实践和市场对接不足。
摸索并非没有开始。早在2017年,在学校的支持下,牛永浩团队与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产学研基地,引入“蜜玄龙”“红水晶”“越南红”等20余个品种。
为了攻克首批引栽品种冬季易冻伤、夏季易灼伤的“水土不服”,牛永浩团队经过多年实验,培育出优质火龙果新品种“秦红龙”。
该品种抗寒、抗旱,糖酸比达89.9。它与团队选育的另一个新品种“新双色”分别入选2022年、2023年度省级林木良种名录,实现“南果北种”到“南果北育”的跨越。
大棚里练就功夫
要让这些“南果”在北方真正“安家”,还需要长期、科学、精细的标准化管理。
引种初期,一户种植“红水晶”的农户发现雌雄蕊不授粉,耽误了一季收成。
为解决问题,牛永浩带着学生长期驻守大棚,摸索出一套人工干预方案,并手把手教授学生人工授粉、扦插、嫁接等技术。
“别看这些学生年纪轻,现在都是行家里手。”牛永浩欣慰地说,学生把大棚当成第二课堂,对果子的“脾气”摸得准。
正是这份扎实的实践经验,让牛永浩带领的学生团队凭借“南国北育”创新成果,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获国赛铜奖。
“经验都来源于田间地头。”牛永浩深有感触。一次,彬州市新民镇种植户反映出现火龙果苗坏死现象。团队实地调研,发现大棚内通风不良、温度过高,给出扩大大棚腰部通风口降温的建议,不仅帮助种植户解决了问题,更优化了种植基地的设施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学校专注研发与技术规程制定。企业负责温度、光照、水肥等指标的日常监测,按标准建设示范棚、实施精细化管理。
如今,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年产火龙果500多吨,亩均产值达10万元以上。
产业链结出硕果
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刘晓阳定期组织农户学习、交流火龙果设施种植技术。
他是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2022届毕业生,如今管着60亩种植基地,其中火龙果约占七成。
“过去单施未熟化的羊粪易带来病虫害,影响火龙果品质。”他说,经牛永浩团队指导,改用熟化的羊粪混合牛粪、菌渣后,果实色泽鲜亮、果形饱满,品质和收益显著提高。
如今不光自己种,刘晓阳定期开展有机肥技术指导。有了懂技术的新农人,农户从种植传统的香瓜、苹果,扩展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于2021年成立的火龙果研发中心创新推行“高校+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火龙果种苗和标准化种植技术,使农户能够按规范操作实现高效种植。
截至目前,“南果北种”技术已带动陕西乃至周边地区新增火龙果设施种植面积2000余亩,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00余人。
除了鲜果,校企合作陆续开发火龙果茶片、火龙果酒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了2倍。
“南果北种”不仅丰富了陕西果业品种,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在牛永浩看来,培养出一批投身农业发展的青年人才,更是这项事业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