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初显,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中省主流媒体采访团高校行(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五个一批”工程之一。陕西省教育厅以助力产业脱贫攻坚为主线,将开展产业扶贫培训作为高校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积极投身全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中,构建了“政府、高校、群众”参与共赢的扶贫生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益效和社会效益。
近日,就陕西省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相关媒体记者先后对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康学院等9所高校及其扶贫点进行了走访。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办学83年来,学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探索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涌现出了赵瑜等一批扎根农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专家教授,形成了“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赵瑜精神,成为学院的特色所在。
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赵瑜精神”,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创新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基地扶贫三大精准扶贫举措,持续为贫困地区教育和产业发展“造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陕西百所高校帮扶百县助力脱贫攻坚“双百工程”和“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要求,以麟游县、太白县棉寺坝村、旬邑县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为工作重点,通过科技培训、人才培养、项目引进、产业扶持,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培植科研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技术指导,推行“示范基地+科研项目+特色产业”的脱贫攻坚模式;以教育扶贫为根本途径,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贫困地区人才订单培养力度,以及贫困学生扶持力度,全力构建职业农民提学历、长技能和在校学生学知识、提素质、增才干的育人体系。
针对特色产业扶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行动,在村民中间引起巨大反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麟游县九成宫镇蔡家河村村委会主任王秀秀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蔡家河村共有66人参加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带来的技术培训,其中,有中蜂养殖方面的培训,也有养殖家畜方面的培训,涉及的知识有很多。村民们热情都很高涨,经过培训,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农作物种植面积从一百多亩发展到五百多亩,村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2016年实现贫困户64人脱贫。”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坚持把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助推器,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精心实施,变“精准扶贫”为“精准培育”,通过实施农民学历教育、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使职业农民和村干部有机会踏入大学校门,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2016年9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招收18名富平县职业农民、32名杨凌村干部入院学习,开设了我国首个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班。2017年学院又录取了30名富平职业农民、34名杨凌村干部,并新开设了眉县职业农业学历班,招收48名眉县种植大户和村干部来院学习。
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学院一是量身制定了农民学历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方面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定位,确定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五大培养模块。二是组织任课教师专门编写了《农药化肥安全使用》、《农产品安全保护》等14门课程的教材,并在教学组织、授课方式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把学历教育和实用培训紧密结合。三是选派年龄大、责任心强、知识结构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农民班代课,打造高效教育。
与此同时,近两年,学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先后在关中的杨陵区、富平县、彬县、周至县、眉县和麟游县,陕南的镇坪县、太白县,陕北的洛川县等,建立了9个县(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确保了三大区域的农民都能在家门口轻松学到并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学院积极与县(区)人民政府深入交流,按照县域产业和群众意愿,重点围绕果树管理、设施农业、电子商务、手工生产、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方面,科学确定专题,合理设置科目,认真制订培训计划,现已累计培训2万人次。
——形成五种农业高职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
“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百余名专家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问诊把脉,解决问题。
“基地示范型”就是在彬县、凤县和杨凌,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学院专家带着科研项目,开展试验研究,形成示范,辐射带动。在彬县基地,学院先后建立了彬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旱作农业、生态农业、设施栽培、优果工程、新品引进等6个专业示范区,引进名、优、新、特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农业高新实用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并组织专家教授带着课题到田间地头、进村民家中,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项目服务群众脱贫,使不少群众手上的“土疙瘩”,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有效推动了全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包村型”就是在包扶的太白县棉寺坝村贫困村,以及麟游、旬邑两个贫困县,由当地政府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开展一对一帮扶。在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棉寺坝村,学院经过实地调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群众“点菜”、学院“端菜”的方式,根据村上实际情况和村民迫切需求,分别设立了果树、蔬菜、药材、养殖、植保五个专业小队,组队带着现代农业科技下到基层一线,送到村民家里,因户施策,精准扶持,通过不同“菜单”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目前,该村的57户贫困户已多数脱贫。
“专家大院型”就是在千阳县赵瑜旱作农业专家大院、扶风赵瑜小麦专家大院,学院选派专家长期驻院,开展科技推广,组织学生实践技能训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流动性帮扶到固定性培养,从课堂教学到田间地头,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从上门服务到定点培训,从职业化教育到灵活性教学,由点到面,构建了全覆盖、全方位、更精准的特色产业扶贫培训体系,使科技扶贫工作真落地、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