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杨职>>正文

【中国教育报】创新办学模式 彰显涉农特色

时间:2017-12-12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点击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打造国内一流高职名校  

           

   

11月24日下午,作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刚刚聘任的10名企业班主任之一,王文斌正和畜牧兽医专业2017级17078班的35名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开班会,并通过分享个人成长经历、展示企业文化理念、讲述行业发展前景与学生积极互动。  

    作为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才招聘部部长,王文斌每年都来杨凌职院招聘学生,已经是学院的老熟人。他坦言:“企业班主任的出现,既能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多元,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更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这次能担任大一学生的企业班主任,我十分荣幸,也会努力给学生做好就业指导,传授职场技能。”  

    细看杨凌职院合院18年来的发展历程,求索、创新、进取始终贯穿其间。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奋斗目标,举院一致,真抓实干,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既扎根杨凌、服务陕西、惠及全国,又融通中外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学期以来,每天清晨7点50分,杨凌职院3个校区的各个教室里,都会传来琅琅的国学经典诵读声。  

    为用中华优秀经典文化教育培养、感染熏陶学生,丰富立德树人工作内容,杨凌职院专门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晨读百篇》读本,并于今年10月9日起,启动实施“中华经典晨读”活动,要求大一、大二学生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10分钟诵读一篇经典,每篇晨读一周。活动开展以来,学院的校风、教风、学风及作风都有了较大改善,也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杨凌职院领导班子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倡导先明德、再强能。  

    教学工作会是杨凌职院每年都要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2015年,学院将会议名称改为“教育教学工作会”,并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进一步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工作举措。为彻底破解专业能力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两张皮”现象,同年6月,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出台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新创业课4大方面9个子模块,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自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杨凌职院齐抓共管的一项工作。2016年教育教学工作会,学院以“全面启动诊断改进,着力推动教学信息化,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明确了诊断改进和追赶超越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抓手。2017年教育教学工作会,学院直接将主题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开创学院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局面。  

    经过3年的大力推进,杨凌职院探索出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内部管理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以强化社会服务为推手”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同时,实现了从教学育人到教学、科研、服务、文化协同育人,从外延扩张、规模增长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从看重硬实力到倚重软实力,从目标手段模式到人本绩效模式“四个转型”。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线。目前,杨凌职院共开设农、林、水、理、工、管、经济等大类63个高职专业,土木工程、园艺技术、会计等3个本科联办专业;拥有现代化、生产性校内实验实训室22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1个,校外产学研示范基地11个。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学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业内知名人士。  

    83年的积淀,造就了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杨凌职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00多名,其中教授51名、副教授223名;有国家级别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9名,省级教学名师14名,省级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6名。他们严谨治学、潜心钻研、开拓创新,培养出了许多行业尖兵。但是学院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并充分利用“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西北农林水高职教育发展峰会三大平台,先后与中水、中铁、陕建、大北农、中旅、中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上百个大型国有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铺就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坦途。  

以科学研究为引擎  担当教学工作高端智库  

    在陕西高职教育的版图上,杨凌职院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板块。多年来,这所坐落于全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涉农高职院校,坚持把科研作为教学的“发动机”和“生产力”,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涉农专业类群搞研究、立项目,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前沿信息。  

    召开科研工作专题会、听取科研工作汇报、与企业共建科研基地,这几乎成了杨凌职院每年雷打不动的事。在支持教师“上讲台”从事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进平台”开展科研,学院相继出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将每年到账的1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和申报项目严格分配,使教学与科研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学院科研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国家级别教学资源库2个,参加国家级别教学资源库30个。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的豆村农场,是杨凌职院的教学实验场所。在豆村农场,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皮肤黝黑、身材瘦小、两鬓斑白、衣着简朴。如果不相识,人们都以为这位老大爷是农民,殊不知这就是82岁高龄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陕西精神”代表人物赵瑜研究员。  

    驻扎豆村农场的50多年时间里,赵瑜每天都与他的麦田、麦穗、麦粒为伴,无数次的下地、观察记载和重复劳动,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五个小麦品种,平均十年一个。这些凝结着他心血和汗水的小麦品种,让黄淮海麦区数以万计的农民尝到了致富甜头。  

    每年到了小麦生长和管理的关键时期,杨凌职院还会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豆村农场进行实践教学。无论多忙多累,赵瑜都要亲自招呼前来的教师和学生,带学生到麦田里实地观察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现场讲解小麦生长特点。在赵瑜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学院一大批农业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带着课题走进田垄,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杨和平、杨凌示范区劳动模范马文哲等百余名常年扎根一线、钻研业务、致富乡里的专家教授。  

    截至目前,杨凌职院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推广成果奖4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28项,培育小麦、花椒、菊花、西瓜、山茱萸等新品种16个,发明专利12项。学院科研项目、奖项多年来居陕西省同类院校首位。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践行涉农高职责任担当  

    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才仁松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走出藏区到陕西高校进行为期3年的水利知识和技术学习,而且还是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杨凌职院。“我们这次有40名学生来学习,学校不仅给我们减免了学费,还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我们照顾,我们都特别珍惜在这里的时光。”  

    更让才仁松保感到高兴的是,自己一毕业就可以到玉树当地的水利部门上班,不用像其他毕业生一样忙着找工作。而这一切都得益于2016年9月杨凌职院成立的青海玉树州精准扶贫水利人才订单班。为解决青海省水利人才资源十分匮乏的问题,今年秋季开学,学院又招收了40名果洛藏族自治州学生来院学习。  

    作为具有83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杨凌职院在服务社会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学院按照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总要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动作为,积极履行责任与担当,创新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基地扶贫三大精准扶贫举措,探索构建了系统立体的精准扶贫新平台。从减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费、建立10县(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开设我国首个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班、成立水利特色订单班,到结对帮扶宝鸡市太白县、麟游县和咸阳市旬邑县等陕西3个贫困县,再到在咸阳市彬县、宝鸡市凤县和杨凌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做到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产业薄弱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老大难”,只有培育富民产业,才能让农民持续过上好日子。为此,杨凌职院充分运用与“三农”密切挂钩的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农民生产,辅导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培养了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增效的致富带头人。  

    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杨凌职院还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五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这五种模式使教学、科研、推广和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提高办学质量和帮扶县区发展的双赢。  

以国际交流为桥梁  全面提升办学层次水平  

    伴随着杨凌示范区的成长和陕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杨凌职院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近年来,杨凌职院与英国威根雷学院达成合作,引进了酒店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各16门课程,其间英国专家来该院,对两个专业的30名授课教师进行了6次课程培训。此后,学院重新修订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了课程设置,并创新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近年来,杨凌职院先后选派200多名教师赴英国、荷兰、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有效地推动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化建设。为了让更多教师接受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该院还请进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业教师和职业教育专家,对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一带一路”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为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断推动“一流高职名校”建设,杨凌职院与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部门主动联系对接,连续两年举办了5期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培训班。同时,建立国际人才智库,与杨凌示范区、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建立三方合作培训基地,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援助。  

    特别是2016年以来,杨凌职院在学生国外带薪实习、专业游学、出国留学等方面开拓项目,不仅与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签订了学生交流协议,与新西兰林肯大学、新西兰商学院签订了“2+1+1”专升硕项目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艾迪斯科文大学在会计专业方面进行课程学分转换项目合作,为有志赴海外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留学通道,还开设了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划技术技能人才的建工国际班。  

    83年的办学历史,是一份喜悦、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激情、一种责任。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杨凌职院上下将进一步凝心聚力、担当实干、砥砺奋进,踏实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节拍,秉承以往的优良传统,谱写更加精彩的华章。(裴红波 陆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