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2年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的8名候选人予以公示。他们是:助人为乐类:曹金生、池彬锋;见义勇为类:程宝存、程建军;诚实守信类:乔彬彬;敬业奉献类:赵瑜、温伟;孝老爱亲类:田二女、秦花。
赵瑜:扎根黄土地60载的小麦育种专家
赵瑜,男,1935年7月生,陕西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退休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1959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扎根地处偏僻的陕西省农业学校扶风豆村育种基地,坚持小麦育种研究至今。60多年来,先后培育出“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等9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800多万亩,遍及黄淮麦区,实现农民增收50亿元。曾荣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好人榜”等荣誉。
牢记宗旨情系三农
这辈子,赵瑜就认准了一件事:从事小麦育种事业。
为育种,他放弃了在外人看来非常好的机关工作,在偏僻的学校农场一待就是一辈子。他从零起步,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潜心钻研半个多世纪,创出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种奇迹。在60亩试验田先后培育出9个小麦品种,并在甘肃兰州地区成功将春小麦改种成冬小麦,累计推广10余万亩。
从甘肃永登到北京、西安,最后落脚在偏僻的豆村农场,他的人生轨迹中,一路的选择都指向小麦育种。怀揣“育种报国”的初心,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放弃留京和陕西省农业厅工作的机会,主动请愿来到陕西省农业学校(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1965年春,扶风县豆村农场,除了几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远离村庄的黄土地,吃水需用卡车从几公里外的县城运,照明全靠煤油灯。不少人员叫苦连天,赵瑜却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之后的60多年里,赵瑜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坚定信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信念、一身育种兴农的朴素情怀,一直坚守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豆村农场,田间地头、孤灯相伴,以自己的执着坚守为黄淮区域农业强“芯”,为农民增收添“力”。
“甘肃永登是一片寒冷、干旱、贫瘠的土地,那里养育了我”,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2005年,赵瑜用了3年将“武农148”试验改种,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结束了几千年来该地区只能种春小麦的历史。此后,他连续11年向乡亲们无偿提供“武农148”小麦原种3万多斤,并自费购买90万斤马铃薯良种在当地试种,使村民收入翻番。
淡泊名利潜心育种
赵瑜60余年如一日,默默地驻守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农村育种基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甘于寂寞、乐于吃苦的高尚情怀,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育种事业上。期间,学校领导多次动员他担任校领导,为了自己挚爱的育种事业,他婉言谢绝了。1996年到了退休年龄,为了能把育种事业坚持下去,多做贡献,他申请继续坚守在学校试验农场,继续工作至今。
退休后的25年间,他培育的多个小麦品种中有4个通过审定。“武农986”越冬性好,秆硬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亩产水平500-600公斤,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6号”矮秆抗倒,早熟、多抗、广适,201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981”“武农988”大穗大粒优质高产品种,于2017年按照“特殊类型”品种,在黄淮麦区7个省进行了区域生产试验,这类试验是继袁隆平“抗盐碱特殊类型水稻品种试验”后全国第二例,2020年底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赵瑜,依然矢志不渝、勤耕不息,步履蹒跚在农场试验地,谱写着“麦田的守望者”的感人事迹。
治学严谨师德高尚
对于农场进行实践教学的师生,他无论多忙多累都要亲自带其到试验田里实地观察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现场讲解小麦生长特点。对于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青年教师,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多年积累的经验,其中副教授王稳江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职院15”“职院171”于2020年通过审定。
扎根黄土地的60多年里,赵瑜与农民为友,与麦田为伴,用执着与坚守,不断取得新突破。麦穗沉沉,他将“育种报国”的梦想写在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