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热情空前高涨,附设高职大批师生投身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或创办进步壁报、去延安等解放区,或参军保卫和建设边疆……”3月29日下午,一场“窑洞薪火照初心,红领巾筑梦启新程”研学活动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党支部活动旧址开启。来自杨凌高新小学四年级的50多名学生,聆听抗日故事,追忆烽火岁月。
这是杨凌中小学生“非凡少年 耕读未来”红色研学之旅中的一幕,也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所以农林水为底色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百年历史,用活红色校史,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立体挖掘和多元呈现行动,通过深挖资源、讲好红课、建强阵地、创新机制等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形成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涉农高校特色育人模式。
挖掘红色资源 彰显育人特色
深挖百年“三农”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百年历史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丰富实践教材,深入挖掘与“三农”有关的红色元素,如六安三农旧址等红色旧址,半条被子、燕子突击队、赤山约农会、贺家川老船工的木桨等红色故事,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英雄母亲邓玉芬、沂蒙母亲王换于等红色人物,南泥湾的老镢头、《解决中国问题的草案》手稿、“卫生豆浆”提盒等红色文物,《南泥湾》《延安颂》等红色歌谣,井岗红米、霍山黄芽等红色地标农产品,“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红色精神,将其有机融合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在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中勇担新使命。
深挖90年校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深挖学校创始人于右任等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的兴学兴农故事,老校长黄绪森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并创建杨陵地区早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红色革命故事,小麦育种专家赵瑜扎根麦田60余载先后培育出9个“武农”系列小麦品种的育种报国故事,以及“经国本 解民生 尚科学”办学理念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通过课堂讲授、师生研讨、主题班会、现场参观、党日活动等,使学生重温学校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共奋进的故事,感受老一辈杨职人的精神风范,不断在学校精神中汲取营养、在国家伟业中坚定矢志前行、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理论知识。同时,从校史富矿中挖掘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以“种子精神”为主线,拍摄学校宣传片《种子》;组建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通过把校内红色场馆“实践课堂”中的学生培养成“红色讲堂”中的讲师,实现由内而外的思政效果外溢。

学校小麦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讲述自己六十余年如一日扎根麦田育种的故事
深挖中华农耕文化中的多元育人价值。通过深入分析后稷教民稼穑的过程、后稷对中华农耕文明的贡献,深入挖掘“后稷文化”的深刻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凝练出了“胸怀天下、扎根大地、力耕勤读、矢志兴农、立己达人”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全体师生的价值引领与成才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师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扎根大地的种子精神、力耕勤读的优良品质、矢志兴农的坚定理想、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使广大师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像种子那样质朴、坚韧的扎根泥土、默默奉献,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坚定扛起科技为农、强农兴农的责任,用奋斗的姿态书写精彩人生。

学校师生走进乡村开展千名师生一线支农活动
讲好思政红课 夯实育人基础
构建以“农”为特色的红色思政课程群。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百年历史和校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依托陕西发生的伟大革命事件、诞生的革命先烈、留下的革命文物和革命纪念地,以及孕育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等,巧妙转化为思政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农”为特色的红色思政课程群,进一步增强了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厚植了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同时,借助学校合作共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设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不断提升,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学校与渭华起义纪念地管理中心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发起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牵头组建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聚焦联盟长效机制建设、育人路径创新研究、加强优质资源推广等,积极探索全省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思路模式和实践路径,目前全省已有32家高职院校加入,先后组织开展了“精彩一课”教学展示、思政课集体备课等多项活动。

学校牵头成立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
开展革命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实践研修。通过举办《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学术讲座、展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果、进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分享,以及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陈家坡会议旧址、红军小学等革命圣地,使红色基因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学资源,持续提升陕西革命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实效。
建设一址三馆 拓展育人阵地
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党支部活动旧址。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校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修复重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党支部活动旧址,全面展现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附设高职广大师生投身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被授予“杨凌示范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是杨凌首个红色场馆。旧址包括上下两层12孔窑洞和党员活动广场两部分。窑洞以时间为顺序,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附设高职广大师生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以及建校起学校始终围绕“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这一主线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旧址揭牌以来,陕西省内外兄弟院校和杨凌政府单位、驻区企业、学校师生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党(团)日活动70余次,提升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杨凌高新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参观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党支部活动旧址
建设“百年伟业 红色三农”研学馆。为提升党史教育效果,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三农”历史与现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与全国农业展览馆合作建设“百年伟业 红色三农”研学馆。该馆面积约800㎡,通过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图表和实物,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从翻身得解放到脱贫奔小康的光辉历程,面向杨凌及陕西各地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开放。
建设校史馆。为增强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建设面积达1000㎡的校史馆,广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新进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素材,组织开展“铭校史 守初心 担使命”“学校史校情 庆九秩华诞”等活动,使师生从建校以来的珍贵史料、先辈们的奋斗历程、90年的办学成就和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等方面,切身感受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光荣传统。

学校学生走进校史馆,学校史校情,庆九秩华诞
建设耕读文化馆。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建设面积达1000㎡的耕读文化馆,包括序厅、耕耘树艺、科技惠农、力耕勤读和耕读体验五个部分,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陈、模型展示、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多角度、全景式阐述耕读文化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和当代意义,深刻解读悠久、厚重、多元、包容的耕读文化,为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三农”、倾心服务“三农”和开展耕读教育提供了阵地。

学校学生参观耕读文化馆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育人实效
实施后稷正禾育人工程。立足思政课的价值观塑造功能,从大学生必修思政课中系统梳理出25个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设置10个育人项目,设计60项主题鲜明、操作性强的必选活动和认领活动,创新实施后稷正禾育人工程,形成了“书记校长共抓、党委宣传部牵头、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学院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和“党员干部带头育人、思政教师专业育人、专任教师多元育人、广大学生接力育人、社会主动尽责育人”的育人格局。其中“灯塔引航”“爱国力行”2个育人项目中,设计了“重温红色经典 弘扬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庆七一 颂党恩”红歌快闪、新生入党启蒙“五个一”、学习爱国奋斗榜样主题实践等主题活动。工程实施以来,惠及学生4.1万余人,入选全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一校一品牌”创建项目,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20余家中省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构建的涉农高职“耕读引领 项目支撑 活动对接 四维协同”正禾育人体系被省内外60余所院校来校学习借鉴。

学校学生开展“庆七一 颂党恩”红歌快闪
构建力耕勤读的耕读教育体系。基于学校“经国本 解民生 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履行的“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国家使命,围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目标要求,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后稷文化传承课+融入耕读教育元素的专业课+第二课堂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建成后稷书院、耕读文化馆、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育人阵地,开展10余项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课程体系夯基、载体平台促学、文化活动赋能、社会实践深化、校园环境浸润的“后稷文化”育人体系。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被人民日报以《“后稷文化”在新时代:走进杨凌职院的“力耕勤读”》为题报道,为涉农高职院校开展耕读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学校师生深入太白县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文明实践活动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定期组织师生代表前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马栏革命旧址、西安事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学校组织青年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前往扶眉战役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韩明军表示:“红色基因是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爱党爱国始终是广大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全校师生将坚持弘扬老一辈杨职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开拓创新,奋斗以恒,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兴农报国的生动实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党委宣传部 裴红波 解晓盈 陆敏)